本报记者 孙乐琪
挂红灯、扫房子、吃饺子等春节的传统习俗,不仅承载着中国人的千年智慧,更蕴含着中医养护与防病的健康理念。
红春联、红福字、红窗花、红灯笼……春节假期,大街小巷处处都是“迎春”的信号。红色,在中国人心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,几乎可以与年味儿画等号。“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青赤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着东南中西北五方,而在中医典籍中,则又分别对应着五脏。”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、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博介绍,在中医理论的渊薮经典《黄帝内经》中,红色对应着心,有“在脏为心,在色为赤”的表述。“中医所说的心,还包含神志。喜气的时节,红色最能提心气、振奋和愉悦神志。”
“扫房子讲究里外三新,屋里屋外都不能落下。”小年一过,胡同里、居民楼里的老街坊都忙碌起来,家家户户洗窗帘、掸尘垢。在朝阳区安贞街道,社区工作人员来到居民楼,与大家一起清理杂物、清扫楼道;在昌平区城南街道,志愿者走进小区开展“干干净净迎新春”卫生整治活动。
展开剩余59%“‘扫尘’的年俗,不仅表达着辞旧迎新的美好意愿,还蕴含着中国人朴素的防病智慧。”李博说,利用“扫尘”的时机,人们能够彻底清除一年来家中积累的灰尘、污垢、病毒细菌,不仅降低了患病风险,整洁的家居环境也助力人们过个神清气爽的好年。
“春节‘扫尘’,不仅要掸扫房屋,也要给脏腑减负。”过年撇不开美食,但觥筹交错、酒足饭饱往往藏匿着健康隐患。李博说,人体也是一个“房间”,如果湿气和污浊沉积于中,就容易患病。从中医的角度,他建议公众:合理膳食、荤素搭配、减少饮酒、食不过饱。
过年期间家家户户免不了迎来送往。说起待客之道,老话儿讲究三茶六饭。吃是过年永恒的主题,茶则能有效缓解肥鱼大肉带来的油腻和倦怠。中医认为,茶叶上可清头目,中可消食滞,下可利小便。李博说,节日期间适度饮茶有健脾消食的作用,不过茶叶种类的选择还需因人而异。“打个比方,像《三国演义》中张飞这样阳热体质的人群建议多喝绿茶,《红楼梦》里林黛玉这类正气不足、体质较弱的人群则建议多喝红茶。下午、晚上尽量少饮茶,以免影响夜间睡眠。”
“给大家拜个年,请大家吃饺子。”在经开区博兴街道,志愿者将热腾腾的饺子送到了户外劳动的工作者手中。一起送到的,还有一份新春的祝愿。大年夜,一家老小围在桌边,边包饺子边看春晚共享天伦,是几代人记忆中最温暖的场景。
过年吃饺子的节俗,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。北京市隆福医院副主任医师林彬介绍,医圣张仲景曾在故乡南阳用饺子为百姓治病。“寒冬时节,不少饥寒交迫的百姓被冻伤了耳朵。医圣用面粉、羊肉、辣椒、驱寒药材制作成耳朵形状的‘娇耳’为伤者驱寒,成了饺子的起源。”
时光流转,如今,吃饺子仍是人们最重要的年俗之一。制作饺子皮的小麦面粉有养心安神、健脾益胃的功效,荤素搭配的饺子馅则口感丰富、营养均衡。“猪肉滋阴润燥、牛肉益气补血、羊肉益肾补虚。中医养生讲究因人而异,在制作饺子馅的时候,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口味来选择。”林彬说。
发布于:北京市